在傅晓兵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两样东西——一摞厚厚的案卷和一杯刚泡好的热茶。卷宗冰冷,茶水温热,正如他对于调解工作的理解:让理性与温度并行,让规则与和谐共生。
作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政协常委、民革海沧总支主委,同时也是一位执业超过二十年的资深律师,傅晓兵如今的身份还有一个——“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室”的首席调解员。他像一名桥梁匠人,用法律搭起骨架,用同理心铺设桥面,让冰冷的对立变得柔软可行。
“调解的本质是寻找最大公约数。”这是傅晓兵在每次调解中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调解绝不仅仅是法律程序之外的权宜之计,更是一种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式——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公平公正为信念,以促进和谐为使命。调解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让双方坐下来握个手,而是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傅晓兵相信,再复杂的矛盾,也总有解开的那一把钥匙。
调解之路——从法庭走来的“桥梁匠人”
傅晓兵的职业起点,是一名在法庭上辩论的律师。彼时,他笃信:只要赢下官司,公正自会到来。但很快,现实给了他另一种答案。判决固然可以划定责任,却无法彻底消解矛盾。法槌落下,纸面上的公正虽然确立了,可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往往依旧存在。
真正促使傅晓兵走向调解之路的,是一场让他至今难忘的家事纠纷。案由并不罕见——夫妻因一笔单方大额赠与闹上法庭。原告怒指配偶擅自赠款,受赠人则坚称款项合法所得。双方经历两次对簿公堂后,非但矛盾未解,反而愈演愈烈。更棘手的是,调解团队远在外地办案,整个案件彻底陷入“零进展”的僵局。
作为首挑大梁的“调解新人”,傅晓兵面对这样一桩“烫手山芋”没有退缩。没有惯常的劝和,也没有情绪化的说教,他拿出纸笔,画了一张清晰的“风险与利益分布图”。“你们当然可以继续打官司。”他平静地对双方说,“但你们真的算清楚了吗?胜诉概率是多少?执行的代价有多大?时间成本、名誉风险,谁都逃不掉。”他摊开一张张数据表,把冰冷的法律风险,拆解成一目了然的现实账本。
随后,傅晓兵开启了十多轮“云对话”,逐步引导双方从对抗走向理性,最终促成双方在“合理返还”与“体面退场”之间达成共识。纠纷跨越地域限制实现“零执行”化解,受赠人名誉风险亦悄然解除。
这一案件成为傅晓兵参与调解的启蒙首案,对此他深有感慨:“当法律条文与人性温度结合时,调解才能真正穿透纷争,抵达人心。”他切实领悟到,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通过专业赋能与程序创新,让对立双方在理性框架下重建信任、实现共赢。
从律师工作转变到调解工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傅晓兵开始系统学习调解理论与实务技巧,参与民商事、合同等各类案件的调解,逐渐从律师转型为深受信赖的“调解专家”。他常说:“法律是冷的,调解要有温度。”这句话,也成了他的工作信条。
千结可解——在重重矛盾中寻找共赢空间
傅晓兵最擅长的,是化繁为简、解重为轻。他始终相信,调解的本质,是在探寻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尽力回应各方合理关切,帮助当事人寻找共同利益,推动他们达成公平、合理的和解方案。
在一次合同纠纷中,海沧区两家企业因一笔上百万元的服务合同纠纷走上法庭,潜在的异地仲裁程序甚至涉及金额近千万元。面对复杂的商业合同和高度对抗的情绪,傅晓兵并没有一开始就钻进条款的细节里,而是选择“算大账”,量化诉讼风险,帮助双方算清楚打官司的时间成本、执行成本、信誉成本。同时,他不断引导双方聚焦多年合作积累下的共同利益。
“你们的分歧,也许只是合作旅途中的一个坑洼,而不是终点。”傅晓兵的这句话,让一度剑拔弩张的谈判现场气氛明显缓和。最终,双方不仅就本案达成和解,还主动一并解决了此前悬而未决的关联纠纷。企业代表在签署协议时感慨“放下对抗,才真正得到共赢”,并专程送来一面写着“解千结促发展,化纷争赢共赢”的锦旗。
在一起代管问题中,纠葛跨越中菲两地,法律体系迥异,信息沟通障碍重重。傅晓兵联动法院、菲律宾厦门商会、归侨联谊会,通过跨境调查与多轮协商,厘清横跨八十年的权责关系,化解误会,最终促成和解。这一调解案例,从实证角度证明专业调解能够解决跨国、历史遗留争议。
在社区治理领域,傅晓兵也留下了许多“金句时刻”。一桩持续十年的村企租赁纠纷,曾让双方深陷僵局。租金如何调整?维修责任该由谁承担?彼此争执不下,街道多次调解未果,案件最终闹上法庭。更棘手的是,若处理不当,这起纠纷很可能引发连锁诉讼,既影响村集体利益,也损害企业正常经营。
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傅晓兵没有停留在表面争议,而是深挖矛盾根源,精准厘清各自的合理关切,推动双方建立起长效协商机制,为今后的共治共管夯实了基础。
“这不是谁吃亏谁让步,而是一起把这个村子治理得更好,把企业发展得更稳。”傅晓兵说。
无论是企业争议,还是跨国纠纷,抑或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历史积怨,傅晓兵始终坚信,调解不是说服,而是寻求共识;不是简单妥协,而是合理平衡。
一张三角网——政协+法院+专业调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商事纠纷愈发复杂,案件数量不断增多,法院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在海沧区,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矛盾的形式和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诉讼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快速、有效地化解纷争,成为摆在司法面前的一大挑战。
“社会越复杂,解纷机制就越需要合力。”2023年,在海沧区政协、区法院、司法局的共同推动下,“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傅晓兵作为首席调解员,全程参与了这套机制的设计与落地,主动牵头整合律师、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等力量。
在这里,傅晓兵既是调解员,也是政协委员。他既懂法理,也懂情理;既有律师的专业素养,也有政协委员的责任。他用法律的严密、谈判的技巧与情感的温度,把一个个充满对抗的纠纷,转化为彼此理解、相向而行的共识。
傅晓兵在“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
傅晓兵形容这套机制,像是一张结构稳固的“三角网”:法院提供程序保障,确保调解结果合法有效;政协搭建协商平台,打通政府、行业与社区的沟通通道;专业调解员精准攻坚,以法律为准绳,以谈判为工具,以情理为润滑,拆解矛盾、重建信任。“三者共同织就一个同心圆——法院是网的骨架,政协是沟通的节点,而调解员,就是那一针一线,把撕裂的信任重新缝合。”傅晓兵说。
为了让这张解纷之网更加坚韧,傅晓兵进一步引入“统一战线”理念,组建调解智囊团,将法律专家、企业顾问、行业协会代表、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纳入其中,让调解真正从“个人推动”走向“群策群力”。
个案的解决只是启动的第一步,傅晓兵始终坚信,每起案件都是观察社会运行的显微镜。“我将深刻总结‘政协+法院+调解’的机制经验,把微观调解与宏观建言结合,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推动‘调解-研究-制度优化’的闭环,将多元调解机制推向更大范围。”他说。
(闻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