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引领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受中共中央委托,pt游戏平台把“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为今年重点考察调研课题。日前,pt游戏平台主席郑建邦、pt游戏平台常务副主席何报翔分别率队赴陕西、广东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分析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力争为中共中央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丰富消费供给 创新消费场景 释放消费潜能
观文博、赏春光、品美食,2025年清明假期,陕西西安依然是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多个景区客流量高位运行,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大量国内外游客走进西安享受春日好时光。
清明假期后的第一天,pt游戏平台调研组就来到古城西安,实地感受这里的人气、烟火气和消费吸引力。近年来,陕西持续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消费潜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调研组考察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
调研组首先来到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步入大门,唐代建筑风格和穿着装饰,使人迅速体验到唐朝坊市的繁华景象。“这里展现了唐朝的市井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主题沉浸互动体验。”街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街区沿途中不期而遇的唐朝仕女、巡街兵士、外邦商旅都会和游客进行角色互动,增强体验感和代入感。
当前,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已经成为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相较于传统消费场景而言,更能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更高需求。
调研组认为,陕西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优势,精心打造优质文旅消费产品,不断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与融入感,变网红为长红,变流量为销量,变过客为常客,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消费市场的潜力和活力令人瞩目。
西影电影园区也是打造消费新场景的成功案例,成为当地文旅新地标,并成功入选陕西省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2016年10月,西影集团启动对老厂区的提升改造,打破封闭式围墙,开始建设西影电影园区。如今,由西影艺术档案馆、胶片电影工业馆、西影电影博物馆、星光大道、商业综合体等组成的西影电影园区,让老工业遗址焕发出新的活力。依托“电影+文化+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西影电影园区营造了包含影视文博、数字文旅等多维度、沉浸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但目前,新型消费场景在融合度和创新性方面还有所不足。当前,大众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表明,服务消费已成为我国扩内需、促消费的“主战场”。调研组建议推动服务消费产品、模式、场景不断创新,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持续释放消费潜能。
调研组考察广东省广州市1906科技园。
相类似的还有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的广州1906科技园,裸露的管道、复古的机器,巧妙融入现代商业的潮流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业风与现代感并存的氛围。走进广州1906科技园,虽是工作日,但园区依然人来人往,充满勃勃生机。
广州1906科技园是原广州卷烟二厂旧厂区,是荔湾区“五老”物业(老旧厂房、老旧仓库、老旧园区、老旧楼宇、老旧专业市场等)提质增效的首批试点项目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1906科技园在2023年12月1日全面开园。这里既是产业园区,也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街区。园区改造面积4.7万平方米,35%为商业配套,65%为产业办公,旨在打造集科创产业集聚区、都市工业示范窗口、城市商业配套于一体的新一代活力园区和街区。
调研组表示,从闲置10余年的广州卷烟厂旧厂房,到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产业、城市商业配套于一体的园区街区,1906科技园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广州城市更新政策的一次生动实践,更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协调城乡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挖掘乡村消费潜力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地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山多地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如今,依托牛背梁和终南山,朱家湾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2023年,村子获得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走进朱家湾村终南山寨,富有地方特色的石制民居建筑整齐排列,秦岭腹地的自然风光,让游客沉浸在诗意乡村之中。
“你们是本地村民吗?”“平时生意怎么样?”调研组一行走在石板路上,不时与沿途的商户交流交谈。
村民杨传红的老豆腐坊开在中心街道,他做的是当地传统的豆制品食物。朱家湾村发展旅游产业后,杨传红放弃了外出打工,选择在家门口开店创业,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村民选择加入当地旅游产业发展队伍。
据介绍,截至2024年,朱家湾村已发展农家乐216家、民宿56家,年均吸引游客15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0亿元。如今,朱家湾村形成了一条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渐成规模。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广袤的农村蕴含着巨大消费潜能。终南山寨这样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激活农村消费潜力、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开辟了广阔空间。
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方面拓宽了农村居民增收路径,“鼓起来”的腰包增强了消费底气,有利于提振农村消费。另一方面打造出更多优质的消费产品,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将得天独厚的农业、文化、生态等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田间地头的“绿叶子”变成百姓口袋的“金票子”。
调研组考察陕西省安康市蒋家坪村茶园。
对于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来说,茶叶就是他们的致富密码。在蒋家坪村凤凰茶山山腰上,“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产业做好”的标语格外醒目。
蒋家坪村原党支部书记罗显平退休后当起了义务宣讲员,他介绍说,茶产业是村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近年来,蒋家坪村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培育“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多元业态,随之纷至沓来的是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事劳作体验的游客。2024年,蒋家坪村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茶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调研组提出,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各地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促进非遗、民俗与商业综合体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标志性活动品牌,吸引游客并带动消费增长。
无独有偶,广东省茂名市通过深挖特色产业文化内涵,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激活乡村消费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调研组考察广东省茂名市根子荔枝种植园。
岭南四月,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六千余亩荔枝林绿浪翻涌,青果冒头。柏桥村依托千年荔枝文化底蕴,为荔枝文化消费提供场景。2024年,高州荔枝种植面积 59.14万亩,产量20.82万吨,鲜果销售额24.57亿元,电商销售占比39.9%。
消费活力的释放程度,直接关乎经济循环的质量与效率。如直播电商,带动了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完善,既破解了城乡流通堵点,还促进了冷链物流、数字基建等新的投资领域发展,实现了供需两侧的螺旋式提升。柏桥村就通过整合产业链,发展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业态,202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约5.3万元,产业带动消费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挖掘乡村消费潜力,调研组建议,强化农产品品牌宣传,借助直播、故事化推文等,展示品牌培育过程、产品品质提升成果,讲好品牌背后故事,还可以推广乡村文化节、农事体验活动等特色消费场景,促进消费升级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提升服务品质 加强产品创新 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在西安市长安区长百新市生活广场门前,来自周边社区的老人正在排队测量血压血糖。“这是我们一项免费的便民服务。”长百新市生活广场董事长高凤琴向调研组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商超零售行业也正通过积极的调改措施,全方位打造品质消费新场景,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调研组考察陕西省安康市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中心。
线下商业的经营模式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通过空间重构、商品提质、服务升级等措施,努力打造出更加舒适、便捷、高品质的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消费意愿。
线上销售也是高度重视服务质量的提升。
调研组考察广东省广州市唯品会总部。
动动手指,迅速换装。童话中念着咒语华丽变身的魔法,在唯品会虚拟试衣间得以实现,在镜前试好的服装,可以直接下单由唯品会送货上门。在广州唯品会总部,调研组围绕让用户享受优质的服务体验、提升购物幸福感等话题,与工作人员热烈讨论。
调研组认为,要把消费升级嵌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进程,促进数字技术、绿色低碳等新消费趋势与产业升级形成共振,为科技创新和产品迭代提供持续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微信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便捷的支付体系、强大的社交属性、丰富的小程序生态和精准的营销能力,承载着巨大的消费流量。
在广州腾讯微信总部,工作人员向调研组介绍,微信支付作为主流支付方式,在振兴消费第一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3年底至2024年春节,微信支付pt游戏平台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放3亿元消费券,核销率达九成。
提振消费,不仅要有高品质的服务,还要有创新性的产品。
棕色的“熊猫七仔”、央视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等一批精美热销的毛绒玩具产品,都出自陕西安康这座秦巴山间的城市,安康也有了“中国毛绒玩具产业新都”的新名片。
调研组一行来到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中心,实地了解安康毛绒玩具产业从“零星试点”到“遍地开花”的华丽蝶变。截至2024年12月底,安康在营毛绒玩具企业八百余家,吸纳就业2.2万余人,实现产值75.46亿元。
中心通过持续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深入推动毛绒玩具产业升级发展,并与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以科创成果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深入企业一线问生产看创新,走进消费场景察服务谈发展,调研组在陕西、广东两地详细了解提振消费的实践经验、面临的困难挑战,寻路问计、收获颇丰。
激发消费活力需要与中长期制度改革有机衔接。调研组表示,在提振消费过程中,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加速度”当然很好,更重要的是保证持续稳定的“续航能力”,达到短期见效、长期有利的效果。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供需错配、流通梗阻、预期转弱等问题,本质上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协同不足的集中显现。要以系统思维重构政策协同生态,强化政策统筹衔接,将协同理念贯穿政策设计、落地、评估、优化的全生命周期。
调研组建议,要创新思维观念,破解制约消费需求扩张的深层次结构性与体制性难题,最大程度激发消费活力,以真正实现消费的稳定增长。要“投资于人”,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加快形成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创造就业、就业增加收入、收入提振消费的良性循环。要不断增强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以良好稳定的国内循环培育消费增长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对外贸易等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