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13年8月加入民革。在得知我即将成为一名民革党员时,我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就像流浪的孩子回到家乡,找到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我有组织了,我有政治荣誉了。从此,心灵有了寄托,情感有了慰藉,思想也有了归属。我来到了民革青海省委,见到了相关的领导和主委。他们都特别和蔼可亲,耐心地指导我做了新党员登记。那一刻,我的心情在飞扬。
不过,我尽管已加入了民革组织,成了一名民革党员,但对民革的章程和宗旨还是一无所知。我惶恐而胆怯地打量着镌刻在墙上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青海省委员会”金黄色大字,只感到沉甸甸的力量,和从心底涌上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却不知道自己该为民革做些什么。帮我办手续的主委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们都劝我不要着急,进入到民革大家庭,就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情。之后,还会有新党员培训和相关的学习,民革省委会指导每一个新党员学习和掌握关于民革的全部知识。他们亲切的话语打消了我的顾虑,看着他们亲切的笑脸,我如沐春风,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民革大家庭神圣又温暖的氛围,心里暖洋洋的。人生过半,我终于找到了可以安放思想、情感、精神和灵魂的港湾。我像孩子投进了母亲的怀抱,从此,我的人生中,将有一束明亮的光始终照耀着我。
精神的港湾永远是那么温暖,民革大家庭时刻关心着我,呵护着我。时隔不久,民革省委会宣传部的老师就通知我:派我到北京学习新闻宣传写作知识,回来后担任《团结报》驻青海记者站的记者。
我喜欢读书写作,可是,那仅仅是个人爱好。而且,为了不把工作和写作混淆在一起,我的写作一直处于秘密状态。每当夜深人静,完成一天内所有的工作和家务后,我才趴在被子上默默地写上几页纸,也不敢拿去发表,锁在抽屉里自己偷偷地欣赏。因此,在很多年里,没有人知道我在写作,我就是一位素面朝天、普普通通的女工。
没想到,我加入民革时间不长,组织上就发现了我的写作特长,并且推荐我去学习提升。这对于我是多么巨大的荣耀啊,人生得一知己多么不易,而当我引以为傲的组织,成为我的人生伯乐、成为我的知心娘家人时,我觉得人生值得。
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学。在北京,我聆听了老师们精彩的授课,知道了一些新闻写作的方法、技巧和必要的理念。同时,开阔了眼界,了解了新闻学的起源、历史和马克思对新闻的定义及理论。我还聆听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课程,就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一些法律问题、人文关怀、职业操守及出版业版权问题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领悟,受益匪浅。知道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如何呵护采访者的感受,同时,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课后,还有资深记者充满激情的演讲: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苦劳作。记者更是理想主义者,信仰公正、敬畏事实,通过报道事实让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进步。所以,我们要有精神气质,那就是如诗人般的激情,有作家一样的叙事能力,还有史学家一样的客观理性,法学家一样的公平公正,和哲学家一样的思辨思考。作为一名记者,你看到我的时候,我们在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们在路上。
学习回来后,我便履行起记者的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民革青海自1984年成立以来,本着“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和平”的伟大政治主张,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参与青海的建设与发展,青藏铁路、三江源国家公园等等举世瞩目、能给青海人民带来巨大福祉的工程,都是在青海民革积极pt游戏平台、献言献策、提交议案的影响下完成的。作为一名讴歌时代、书写民生的记者,我被民革所做的工作,并因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动得热血澎湃。我用手中的笔把民革的情怀、民革的担当、民革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记录下来,用心中的激情在赋予它们生命,写成一篇篇稿件投给《团结报》。自2016年起,我以记者的身份书写民革,迄今为止,我写了将近二百篇通讯报道、新闻写真、人物传记等等,在《团结报》上发表近百篇。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民革青海省委这些年来对我关怀备至,在工作、学习中给予了诸多帮助。尤其在组织活动、人物采访等方面,民革青海省委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为我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我在工作中取得一点点成绩,民革青海省委更是看在眼里,给予褒奖。一年后,我被评为2017至2019年度思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捧着红彤彤的奖状,我思绪万千,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民革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既给了我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也将我的点点滴滴的进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及时给予褒奖,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值得骄傲和感动的喜悦呀。
我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将民革的故事整理出来,连续不断地投给《团结报》,每年均有通讯报道、新闻信息刊发出来。自2020年开始,我已连续三年被《团结报》评为优秀记者和优秀通讯员。不仅如此,我还积极参与团结报社组织的各种主题、各项征文活动。在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暨民革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中,我撰写的纪实文学“日本飞机轰炸西宁古城”在《团结报》文史版发表,用文字整体还原了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高原古城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书香民革》活动中,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读书改变命运”,在《团结报》专栏刊出。
同时,我还积极宣传青海民革中的优秀党员,为我们自己的刊物《青海民革》撰写稿件。青海民革真的是人才济济。我所采访的民革党员基本上都是各个行业的业务骨干、领军人物。在自己的科研、教学以及专业研究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作为各行业领军人物的民革党员,学历大多为博士,而且几乎都是理工科的博士。我采访过学医药的理工科博士;学盐业的理工科博士;学物候学的理工科博士。
为了写好他们,在每一次采访之前,我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能聊一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并继而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故事。我事先都要读一些和他们职业相关的专业书籍,看不懂,也要硬着头皮看下去。每当夜深人静,年过半百的我在网上查阅那些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时,常常发出灵魂拷问,我已不年轻了,费尽心力学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值不值得?
然而,当我和采访的民革党员面对面坐在一起,当他们敞开心扉和我聊天时,我面对的是鲜活的、有趣的灵魂。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信任,他们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他们的家国情怀。我喜欢他们经历了滚滚红尘后依然清澈的眼神。这一刻,我感觉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非常值得。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为采访所做的准备,我在灯下抄录的笔记,采访过后加工润色的文章,以及文章刊登出来后,被采访者喜悦的表情和他们由衷的感谢及夸赞,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这些年里,我一共采访过16位民革党员,他们中有大学老师、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律师,还有企业家、自由职业者等等,把他们的事迹写成人物通讯稿,全部发表在《青海民革》。其实,所有的奔赴都是双向的,回想这些年来,和每一个被采访的民革党员的促膝长谈,也是对我的开悟和修行。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好多知识。
自从加入民革,我就像一头迷路的小鹿,找到了翠绿的山林。又像一条失水的鱼儿重新游回了河流。我在清澈的河水中欢畅地游走,时不时地溅起一串浪花——这些浪花就是我写下的一行行文字。作为一名文字记录者,我必将汇入时代的大潮中,用手中的笔,用悲悯的心,用心中的情,描述民革党员的风采。脚下的路还很长,但我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